用智慧去创造

Wayne Higby 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纽约州立陶瓷学院教授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协会副主席、国际著名陶艺家

本文原载于希腊《国际陶艺回顾》二OO一年 四月号
马欣翻译

众所周知,中国是一个在社会及经济都正经历着巨大变革的国家。随着政策改变,各种机会也在前所未有地大量地涌现着。在过去的十年中,中国经济创造了比世界上其它国家都快的发展速度。尽管它肩负着沉重负担及各种紧迫的问题,但变化之大还是令人震惊。同时中国的振兴面临的问题是复杂多样的,危机同机会并存着。

政治同经济的变革使陶艺家们有机会经历新的自由。他们走出曾经制约他们的大学或工厂,为自己的创作寻找新的支持,他们在发现机遇的同时,也开始用新的眼光看待陶艺。尽管他们以中国传统的陶瓷文化为荣,但他们仍希望摆脱传统过多的束缚,陆斌就是这样一个陶瓷雕塑家,他站在了中国陶瓷艺术潮流的最前列。

陆斌生活在深圳,一个紧邻香港的经济特区。陆斌在1988年南京艺术学院毕业之后,之所以选择深圳,正如他自己所说:“这是一个经济发达且充满机会的城市,在此可以不用过多地为生存担忧,而全身心投入创作”。同时,陆斌要确定一个主题——一个他自己的声明,一个能被认同的有特定视觉效果的象征,就是这个事实使他的作品颇具个性,另一个事实是他作品背后的对中国变迁过程的思考。陆斌的陶瓷雕塑的策略是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,回答它或找到联想、隐喻的事物。很明显这是一个很特殊的用智慧来来创作的例子,艺术家用创作来理解.分析,研究及发现。陆斌的陶瓷雕塑显示着他对中国现状敏锐的直觉及反应,他的作品表面上描述的是事物的不同过程,但实际上他关注的中心是关于人类古老事物的描述,用时代赋予的特色,重新描写地球、风景、建筑、日常生活,用烧过的陶土把现代的都市景象重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。

在陆斌的作品中,其中一组有中国传统色彩的“活字系列”,这些书法符号分别保存在泥柱之中,好似被分类和存档,以备今后的研究之用。其实是他对文化承传的一种担忧。陆斌另一个创作题材是砖木结构,如《砖木结构之四》如石锤又似指北针的作品,它暗示着什么?而叫旷又意味着那里?而另一组《砖木结构之十一十二》则涉及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理解,似乎表现对结构的兴趣及逝去感觉的记录。

尽管陆斌的创作还在模索,但他已经把握了形式同空间的用摩登手法表现的基础,他的作品表达清晰,并走出了孤立的现代主义的基座,而进入对日常冲突的描述。陆斌的“化石”系列作品,是努力把现代生活划入历史,其中最典型的是《化石2000Ⅱ》这组以食物为题的作品非常具有想象力,因为中国一直是在无可争议地使用食物做语言。在生意场合或喜庆时候,食物经常被当作符号来交流社会信息,划分等级。尽管在《化石200011》中被陆斌使用的萍果能够在世界各地生长,但它一直被看作是西方水果。萍果原产于中欧,通过贸易进入中国。进一步说萍果可以代表西方,所以我们认为陆斌用萍果作为“化石”题材,从中提出刺激问题的方式很有趣,萍果的作用是用来包住中国特色——这个用萍果来比喻的,已被西方物质主义所削弱的暗然失色的中国特色。

陆斌的“化石”系列是他日前作品中最复杂,最分层的作品,被虚拟的“化石”看似要保存住历史的现状,他又借此提出了新的问题。陆斌曾简单地写下了提示他作品背后理念的一段话:“也许是因为做陶久了, 自己的生活方式似乎像被烧过的陶土一样的敏感……就象我们要凭直觉和经验烧陶一样,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,每一次烧窑的不同,就象每一次生活经历不同一样,生活就似窑里的火,不能把它精确地控制及量化,最好的方法是我们在走进火里之前就有这个准备。”

陆斌的陶瓷雕塑反映了他的生活经历,它与陆斌的人生哲学是统一的,变化同敏感,不受任何程式的限制。他作品的动力完全是出自身的必然,他用智慧去创作,陆斌是一支充满活力的力量——一个提示中国当代陶艺的重要声音。

Wayne Higby 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纽约州立陶瓷学院教授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协会理事、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、国际著名陶艺家

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 .马欣翻译

本文原载于希腊《国际陶艺回顾》二OO一年 四月号

文    章 <目    录
© LU BIN 2021